Skip to main content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 思想修养
    • 人生价值
    • 理想信念
    • 中国精神
  • 道德修养
    • 道德的基本问题
    • 纵向三德(时间轴:古代传统美德,近代革命道德,今天社会主义道德)
    • 横向四德(不同领域: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的思想、道德标准
  • 法律基础:法律的基本问题

人生的青春之问

  •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 “时代新人”的特征
      • 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
      • 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 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 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 一方面,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 另一方面,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 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
    • 思想道德素养的内涵
      •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品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 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是促进个人健康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
    • 法治素养的内涵
      • 法治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律法治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对于保证人们尊崇法治、遵守法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 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
  •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 人的本质
      •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人的社会属性
      •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 人生目的,人生目的回答了为什么活着
      • 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回答了人应当如何活着
      • 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 这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
    • 人生目的
      • 内涵
        •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 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
      • 人生目的的重要作用
        • 首先,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 其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 最后,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 人生态度
      • 内涵
        •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 正确的人生态度可以使人在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中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 人生价值
      • 内涵
        •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 层次
        •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 人生的自我价值
          • 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 人生的社会价值
          • 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 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 人生观与世界观
    • 世界观的内涵
      • 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 同时,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 个人利益(需要)与社会利益(需要)的关系
      •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 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需要的反映
      • 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
      • 在社会主义生产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 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
      • 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
      • (这段话为模板,适用于论述任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想、利益、需要、价值等)
  • 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 什么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
    • 为什么“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 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清楚的地把握人的生生命历程和奋斗目标,深刻理解了人为了什么而活、应走什么样的人生之道之路等道理
      • 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人民利益为重,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掌握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自觉用真善美来塑造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走好人生之路,需要大学生正确认识、处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保持认真务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人生须认真
    • 人生当务实
    • 人生应乐观
    • 人生要进取
  • 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 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
        • 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 在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 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
        •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 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荣辱观
  • 反对错误的人生观
    • 反对拜金主义
      • 拜金主义是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思想观念
    • 反对享乐主义
      • 享乐主义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主张人生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的思想观念
    •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 个人主义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一种思想体系和道德原则,它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 成就出彩人生
    • 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
    • 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
    • 人生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创造新的社会实践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 因此,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根本途径)

理想信念

  • 理想信念

    • 理想(社会意识)
      • 理想的内涵
        •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 理想的分类
        • 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
          •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主体)
          • 近期理想和远期理想(时期)
          • 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内容)
      • 理想的特征
        • 理想具有超越性
          • 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不仅源于现实,而且超越现实
        • 理想具有实践性
          • 作为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理性认识的结晶
          • 理想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
        • 理想具有时代性
          • 理想同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样,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都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烙印
          • 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和政治经济关系不同,人们对社会现实状况、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形成的理想也就会有所不同
    • 信念(社会意识)
      • 信念的内涵
        •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 信念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 信念的特征
        • 信念具有执着性
          • 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 信念具有多样性
          • 一方面,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信念
          • 另一方面,同一个人也会形成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信念,并由此构成其信念体系
            • 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
            • 信仰有盲目和科学之分。盲目的信仰就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等的迷信和狂热崇拜,科学的信仰则来自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 理想和信念的关系
      • 理想和信念总是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保障
      • 离开理想这个人们确信和追求的目标,信念无从产生;离开信念这种对奋斗目标的执着向往和追求,理想寸步难行
      • 在此意义上,理想和信念难以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将理想与信念合称为理想信念
  • 理想信念作用

    •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 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 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 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 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原因
      • 第一,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第二,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 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
      •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党和人民不断奋斗的万里长河之源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原因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如何理解)

    • 共产主义是现实运动和长远目标相统一的过程
    •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艰辛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出艰苦的努力
  • 正确理解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 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
      • 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存在就没有意义
    • 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
      • 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
      • 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 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 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 实现理想的过程具有
      • 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概念

      • 个人理想
        • 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
      • 社会理想
        • 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

      •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 一方面,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
        • 追求个人理想的实践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正确的个人理想不是依靠人个人主观愿望随意确定的,从根本上说它是由正确的社会理想规定的
        • 同时,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
        • 因此,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个人理想则从属于社会理想
      • 另一方面,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 社会是个人的联合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密不可分
        • 社会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由外在力量强加的,而是建立在众人的个人理想基础之上
        • 当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使个人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 个人与社会关系万能模版

      img

  • 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 立志当高远
    • 立志做大事
    • 立志须躬行

中国精神

  •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

    • 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还表现为中国古代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 也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靠道德

    • 亦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死谏

    •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img

  •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 民族精神
      • 概念
        •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 内涵(“四个伟大”)
        • 伟大创造精神 四大发明
        • 伟大奋斗精神
        • 伟大团结精神
        • 伟大梦想精神 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 时代精神
      • 概念
        • 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 核心
        • 改革创新
      • 时代楷模
        • 当代雷锋郭明义
      • 精神脊梁
        • 女排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 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
        • 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的长河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
      • 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
      • 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根源
  •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 中国精神的意义
      • 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 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 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要求和特点

    • 内涵

      •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 祖国而非国家
      • 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 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 它是调动人和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 基本要求

      img

    • 基本特征

      •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
      • 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 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对待祖国的感情,既有一致的方面,有差异的方面,甚至有对立的方面
      • 只要跟国家有关的诗句都是爱国的
  •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 基本要求
      • 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大陆公民)
      •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全体中华儿女)
      • 尊重和传统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全体中华儿女)
      •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 如何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爱国)
        •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维持国家发展主体性
          • 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
          •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能以一个或几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来衡量多样性的世界。用一种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去统一世界,不仅是对别国的侵害,而且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只会危害的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尊重多样文明,尊重民族差异
          •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坚持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 必须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十四大方略,有一方略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是中国与世界的交响协作
          • 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继承并发扬了中华文化协和万邦、热爱和平的优秀传统,对内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对外主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国际交往原则,积极维护国际和平与文化和谐
          • 新时代弘扬面向世界的爱国主义精神,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加宽广的世界胸怀和全球视野,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 做忠诚的爱国者

    • 推进祖国统一
    • 促进民族团结
    •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 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 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变通求新、因革损益、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与日偕新等思想观念逐渐沉淀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 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

    • 改革创新的意义
      • 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 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 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 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第一资源
        •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 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的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含的巨大潜能,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让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 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 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 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 核心价值观
      • 概念
        •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
        • 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 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 意义
        •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鲜明确立了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高度的价值自信与价值自觉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对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
      • 富强、民族、文明、和谐
        • 国家层面标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
      •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
          •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社会主义荣辱观
      • 关系
        •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它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一大一小,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更大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凝练精准一些
        •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二者不冲突,具有一致性​​​
  •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 培育和实践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 是有效整合我国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价值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磅礴之力重大举措,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支撑,意义重大而深远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 第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 第二,提高国家软实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 第三,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指南 外交领域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理由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不可能凭空产生,总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底色和精神脉络。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
      • 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
      •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 第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根据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 同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将相适应
        • 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价值表达
      •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生动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
        •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却让中国发展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性、可信性的检验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先进性人民性真实性而居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
        • 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
        • 作为人类社会最为先进社会制度的本质规定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是最高端的社会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
        • 体现在它所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从,引导着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
        • 鲜明的人民性,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道义感召力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还源于它的真实性 别人都是不真实的
  •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 扣人生的扣子

    •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 勤学

        • 知识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 修德

        • 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是崇德修身
      • 明辨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增强自己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
      • 笃实

        •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 常见名言

        img

道德修养

  •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 什么是道德

      • 道德的起源

        •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关系
        •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 道德的本质

        •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特殊意识形态:与经济与阶级有关社会意识形式当中,与经济阶级有关的是形态,无关的是非形态

          • 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相应地就有什么样的道德 社会经济关系:经济基础道德:上层建筑​
          • 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同时,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反映着道德的普遍性
            •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阶级提出的道德是完全不同的。
          • 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 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
          • 这种行为规范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柔性的规范
        •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 作为实践精神,道德是一种旨在通过把握世界的善恶现象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意识
    •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 道德的主要的功能
        • 包括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
        •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 道德的规范功能是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
        •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 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 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 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 道德对其他社会行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 例如:法律
        •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 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
          • 道德万能论 不能仅通过道德去评价历史上的人物
          • 道德无用论
    • 道德变化发展

      • 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 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
        • 道德在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 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
        • 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 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 不同时期的道德(纵向三德)

    •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 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 注重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根本要求

        •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与和为贵

        • 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国

        •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img

      •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
        • 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为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传统道德有好有不好,我们对传统道德要批判的继承。传统美德肯定都是好的,我们对待传统美德直接拿过来用就可以了
        • 第一,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 第二,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第三,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
          • 一种是复古论,认为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
          • 另一种是虚无论,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割断了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道德的进步
    • 发扬中国革命精神

      • 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形成的优秀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 第一、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革命道德传统
        • 第二、中国革命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从它形成的时候起,就对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第三、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要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
      •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 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 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进步,既要注意在文明交流中坚守自身优秀道德传统,也要在文明互鉴中积极吸收其他有益道德成果
      • 第一,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道德都是某个民族或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回应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各种矛盾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具体的民族或国家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自己优良的道德传统,都对促进道德的发展作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
      • 第二,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必须秉承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 第三,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批判继承其他国家的道德成果
    •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 为人民服务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 集体主义
      • 社会主义德建设重点
        • 城实守信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 社会主义荣辱观
      • 道德建设核心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 为什么要以人民服务为核心
        •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 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的要求统一
      • 如何理解集体主义原则
        •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 集体主义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
        • 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
        • 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能够达到的要求
        • 三是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这是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 不同领域的道德(横向四德)

    • 社会公德

      • 公共生活的特征表现在

        •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 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 内容

        img

        • 公共生活最基本要求:遵纪守法
        • 公民生活最基本要求:爱国守法
      •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 大学生应当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成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正能量
          •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 职业道德

      • 内容
        • 爱岗敬业
          •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 诚实守信
          • 在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准则
        • 办事公道
        • 服务群众
        • 奉献社会
          •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
      •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 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 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 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 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 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 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 家庭美德

      • 重视家庭
      • 重视家教
      • 重视家风
        •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良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产生着重要的作用,也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 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 恋爱中的道德规范主要是有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和文明相亲相爱
      • 婚姻与家庭
        • 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夫妻关系。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 婚姻中的道德规范
        • 家庭美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
        • 夫妻和睦是家庭美德中最核心的一点
    • 个人品德

      • 概念
        •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修行中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 作用
        • 无论是社会的和谐有序,还是个人的人格健全,都有赖于个人品德的不断提升
        • ①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②个人品德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
        • ③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 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 学思并重
        • 省察克治
        • 慎独自律
        • 知行合一
        • 积善成德
      • 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 激发正确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
        • 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

  • 法律基础(选择题)

    • 法律的基本问题
    • 法律体系
    • 法治体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法治思维和法律权威
    • 法律权利和义务
  • 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 法律的含义

      •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 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 ー是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制定
          • 二是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 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认可,出现法律没有规定的案子,以之前出现的相同的案子的判决方式来决定
          • 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和认可,而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
        • 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对法律产生决定性影响
      •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整体性,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 统治阶级不仅迫使被统治阶级服从和遵守法律,而且要求统治阶级的成员也遵守法律
        • 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 除了法律,统治阶级的意志还体现在国家政策、统治阶级的道德,最高统治者的言论等形式中
        • 综上所述
          •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 法律的历史发展

      •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 它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和性质总是与所在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
    •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 从本质上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其特征如下
        •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代表无产阶级,代表人民,体现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我国法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 根本保证
          •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img

      常考点:立法、执法、司法的属性和原则,守法的属性

      • 引申
        • 立法
          • 人民代表大会
            • 全国人大
              • 宪法和法律
            • 地方人大
              • 法规
          • 政府
            • 国务院
              • 行政法规
            • 地方性政府
              • 规章
            • 各部委
              • 部门规章
  • 法律体系

    •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根据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建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 通过本次宪法修正,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载入国家根本法
      • 回顾党领导的宪法建设史,可以得出这样几点结论
        • 一是制定或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 制定和实施宪法是必要的,重要的。
        • 二是我国现行宪法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和完不断完善的,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宪法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必然结果
        • 三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扬民主,领导人民制定出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领导人民实施宪法 坚持党的领导是重要的
        • 四是党高度重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这是我国宪法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宪法作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党重视是宪法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
      • 我国宪法的地位
        • 我国宪法是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具有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
        • 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 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
        •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 党的领导原则
          •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 人民主权原则
          • 主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 我国宪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 我国宪法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规定为一项基本原则,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作出全面规定,依法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要求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进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一切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追究
        • 民主集中制原则
          • 民主集中制是集中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 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 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 基本政治制度
        • 基本经济制度
    • 我国实体法律部门

      调整实实在在的事

      • 国家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及其调整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 其中,实体法律部门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
      • 民法的原则
        • 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公序良俗,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基本原则
      • 商法的原则
        • 商法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 刑法
        • 我国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行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 我国刑法规定了犯罪的概念,明确了犯罪构成及其要件,规定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 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主刑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附加刑
    •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调整具体的事情过程中是否符合程序

      •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包括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
        • 诉讼法是规定国家司法机关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 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 诉讼法
        • 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
        • 行政诉讼法
      • 非诉讼程序法
        • 仲裁法
          • 明确将自愿、仲裁独立一裁终局等原则作为仲裁的基本原则,系统规定了仲裁程序
        • 人民调解法
          • 明确规定了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 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 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力等原则
  • 法治体系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
      •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 建设高效的法制实施体系,是减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
      •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 是指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建立的有效的法治化权力监督网络
        • 它以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等为主要任务,是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迫切要求
      • 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
        • 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重要内容
    •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展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 科学立法
        • 立法是法制的龙头环节
      • 严格执法
        •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 公正司法
        •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
        •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 全民守法
        • 法律的权威源自于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 全民守法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
  • 走好法治道路的五大要求

    •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 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没有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
        •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化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样坚持党的领导(做法)
        •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 重要性
        •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 如何坚持
        •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
    • 坚持法律面前人平等
      •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 坚持法律面前人平等,对于坚持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区别
        •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 法治的地位
            •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是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
            • 它强调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 德治的地位
            •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
            • 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 法治的作用
            • 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 德治的作用
            • 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 法治的实现途径
            • 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行和实施,国家要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倡导什么、禁止什么,都得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实行法有禁止不得为,体现的是规则之治
            • 德治的实现途径
              • 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上符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为
      • 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联系)
        • 一是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应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 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
        • 二是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
          • 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
        • 三是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 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
          • 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依法加强对群众反应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
        • 道德是法律的支撑,道德是法律的滋养
        • 法律是道德的承载和保障
    •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 1.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 2.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
        •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 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
        • 学习借鉴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不能将某种法治理论的或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法治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
  • 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 法治思维的含义
      •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 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和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 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实施的科学思维
    • 法治思维的特征
      • 培养法治思维,必须抛弃人治思维。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集中表现在4个方面
      • 一是在依据上,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 而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主张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它片面强调依赖个人的魅力、德行和才智来治国平天下
      • 二是在方式上,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
        • 而人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随、朝令夕改,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 三是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之治”**的思维,避免陷入无政府主义或以民主之名乱搞社会
        • 而人治思维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
      • 四在标准上,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 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 而人治思维则奉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当法律的权威与个人的权威发生矛盾时,强调服从个人而非服从法律的权威
    •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 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力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 法律至上
        • 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 权力制约
        • 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 公平正义
        • 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平等分配和占有
        • 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 权力保障
        • 宪法保障是前提和基础
        • 立法保障是重要条件
        • 行政保障是关键环节
        • 司法保障是最后防线
      • 正当程序
        • 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 法律权威的含义
      •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 法律是否具有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
        • 一是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法律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法律才具有权威
        • 二是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只有法律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法律才具有权威
        • 三是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只有法律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遵循,法律才具有权威
        • 四是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只有法律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法律才具有权威
    •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 全体社会成员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尊面和维护法律权威,对全面依法治国至关重要
      • 第一,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 第二,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法律权威是国家治理的坚实基础和关键
      • 第三,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从本质上讲,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就是尊重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其他合法权益的具体实践,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实践
      • 第四,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 信仰法律
      • 遵守法律
      • 服从法律
      • 维护法律
    • 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 学习法律知识
      • 掌握法律方法
      • 参与法律实践
      • 养成守法习惯
      • 守住法律底线
  •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 法律权利的含义

      • 法律权利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
      • 权利的产生、发展和实现,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即“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 法律权利的特征

      • 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 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 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 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 法律义务的含义

      • 法律义务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是保障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 法律义务的履行表现为两种形式

      • 作为,是指义务人实施积极的行为,如子女通过经常看望和提供财物等行为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等 有义务必须做的事情
      • 不作为,是指义务人不得实施某种行为,如未经许可不得公开他人的隐私等 有义务不得做的事情
      • 法律义务具有法定的强制性,违反法律义务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 法律义务的特征

      • 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 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 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 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相互依存
        • 首先,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同样,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不存在没有权利根据的法律义务
        • 其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离开了法镡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
        • 最后,有些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复合性的关系。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劳动,教育
      •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
        • 首先,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
        • 其次,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
        • 最后,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
        •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一系列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杜会经济权利、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等
        • 政治权利主要包括
          • 一是选举权利
          • 二是表达
          • 三是民主管理权
          • 四是监督权
        • 人身权利主要包括
          • 一是生命健康权,即维持生命存在的权利
          • 二是人身自由权
          • 三是人格尊严权
          • 四是住宅安全权
          • 五是通信自由权,是指公民通过书信、电报、传真、电话及其他通信手段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
        • 财产权主要包括
          • 私有财产权
          • 继承权
        • 社会经济权利主要包括
          • 一是劳动权
          • 二是休息权
          • 三是会保障权
          • 四是物质帮助权
        • 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
          •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
          • 文化教育权是公民在文化和教育领域享有的权利
      • 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
        • 权利行使的目的
        • 权利行使的限度
        • 权利行使的方式
        • 权利行使的程序
    •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img

      • 违反法定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 公民未能依法履行义务,根据情节轻重,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具体的法律责任
        • 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